2006年开始高中新课程改革,教学目标主要从知识与能力、过程与方法、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确定,而且要从学生的视角来设计。
例如,“盐类水解”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:
1.知识与技能目标:掌握盐类水解移动的影响因素,熟知内因和各种外因对盐类水解的影响。
2.过程与方法目标:通过探究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,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;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相似的现象,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;通过平衡移动教学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。
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:通过对盐类的水解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,使学生学以致用,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。
以上教学目标能从三维目标的角度进行设计,符合新课程的要求;但是,在设计教学目标时,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,仅仅是从老师主观愿望的角度进行设计,如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”、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”等,这是不恰当的。应该改为:“通过探究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讨论,逐步提升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”,“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相似的现象,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”等。
随着2017版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,在教学中,要更加注重学科核心学素养的培育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,要通过“过程与方法”实现“知识与技能目标”、“态度情感目标”,并且也要从学生的视角来设计。例如,“化学平衡的移动”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:
1.通过回顾可逆反应、平衡状态特征,引人平衡移动的概念,构建化学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。
2.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研究浓度、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,发展“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”“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”的核心素养,建构平衡思想。
3.在实验探究过程中,通过体验“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、找出规律”的过程,提高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,体验尊重事实、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。
4.通过运用勒夏特列原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,体会化学平衡知识的生活、生产价值,体验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。 |